——熊任望先生的书法艺术
2019-03-31 22:17:13
口仇必鳌 刘德彪
熊任望
当今书坛,集学者、诗人、书家于一身,耐得住寂寞,不为名利所动,沉酣于笔墨,年既老而不衰的书家已经寥若晨星。79岁高龄的熊任望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先生原名人望,祖籍江西南昌,八世祖迁居江苏靖江。高祖是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的入室弟子。书法宗颜,行书从《争座位》出。曾祖,祖父亦善书,父并善诗。家藏古籍书画,富甲一方。先生自幼即受文艺的熏陶,除祖辈手迹外,李兆洛、吴云、曾国荃、赵烈文等名家的法书风采,早已深深地印在先生的脑海。先生四岁学书,由其父亲授。上中学时,师从当地书家盛逸白、朱立先生。青年时,就读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,在丁廷洧老师家饱览自汉至隋碑拓160余种,又得亲炙胡小石老师风范,从此眼界开阔,志向高远1960年代,师事郑诵先、王传恭两位先生。广泛学习名碑名帖,特别是注重从古人墨迹中领会笔法,做到博涉多优,受到郑诵先先生的鼓励和赞扬,认为“拔帜书坛合有传”。 先生大学毕业后,曾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、河北文化学院。现为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。先生博览典籍,学识渊深,一生谨严,不求虚声。其学术和艺术成就极少公诸于世,直到晚年才出版专著《楚辞探综》和《屈原辞译注》,以及书法作品《临兰亭长卷》和《当代书法家精品集·熊任望卷》,受到世人的瞩目。
在书法创作上,先生强调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。他说:“不继承何以创新,不创新何必继承。”先生主张学书早期,老老实实地做古代书家的奴隶;后期则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主人。他在继承的道路上,几十年风雨兼程,一步一个脚印。最近还计划系统研习碑帖经典,以期对传统有更清醒的认识。先生根据自身的教训,曾发出“朱颜奋笔充豪主,皓首穷碑作小奴”的慨叹,并以此告诫初学者。先生主张碑帖兼容,崇拜古人但不迷信古人。他用多年练就的一双慧眼,对古人的东西去芜存精,做到“学古毋为假佐,标新贵有真知。”(先生语)因为先生有正确的书法理论作指导,所以自1980年代以来,逐步形成了以碑入帖和以魏人草的迥异于他人的独特风格 先生善作榜书,气势如山。作品丈二条幅“天行健”,力能扛鼎。收录在作品集中的八尺楷书对联“鼓腹饮河成鼹鼠,息心期海戒鸾凰”既有唐人的法度,又有南北朝的风骨。
先生书法,成就最高的的还属草书。初从孙过庭《书谱》入,得规矩;继攻张旭、怀素,复得连绵宛转之势。后又糅进魏碑的方笔,宛转中增添了方峻的笔意。一般草书,以圆取胜,和魏碑的方笔,属于两个范畴,审美的趣味不同,所表现的艺术气质也不同.方笔给人以方严峻拔,雄强伟岸的感觉,更显出阳刚之美。把对立强烈、距离遥远的方和圆两种笔法在草书中加以结合,表现了先生的胆识。跌宕的节奏,鲜明的韵律是先生草书的又一显著特点。好的节奏、韵律能营造“…回水转”引人人胜的幽美境界,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。再加卜力透纸背的笔力,给人以扎实沉厚,神情郁勃的美感。收入其书法集中的李白《将进酒》长卷,自作长诗《梦游大海》十条屏,以及《诗书畅想曲》长卷,都是先生这种审美价值取向的发挥和演绎:除楷、行、草外,先生偶涉篆隶,随兴所至,也颇能得自然之趣。
看先生的书法,善鉴者自会发现与其学养密切相关。先生是先秦文学研究生导师、楚辞专家。学术成就见于其楚辞研究专著,颇多自出机杼之处。先生还精于旧体诗的创作,律、绝俱佳,尤擅古风。他的书法多表现为“我书我诗,涛书相契”。在内容上,既有情意深沉一路,又有纵横万里一路,先生的诗创作思想,包括诗书境界、作背修养、诗书价值诸方而,在其《诗书畅想曲》中都有明确的表述:
诗书本无法。从心所欲即玑珠。兴来如临洛水,惊鸿游龙宓氏姝。兴去烟消云散,见狂且不见子都。乌鸦凤凰同是乌,何必问高飞低翔入霄无。
墨翟爱我为摩顶,袖手旁观有杨朱。千幅写罢骑牛云游去,收拾残局温良恭敬一腐儒。五岳归来知全性,忽觉天生德与吾。雕虫小道也,经国大业乎?
这篇古风激情飞扬、辞采华美、铺陈有序,集中体现了先生对诗书的认识和不懈的追求,前八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书的最高境界和创作过程。其最高境界就是从“有法”到“无法”,自然天成。诗人、书家即兴挥毫,洛神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的迷人形态跃然纸上。作罢回首顾盼,却只看到当时如痴如醉的癫狂之态,而子都之美,宓妃之艳似乎不见了踪影。显然,这是对诗书创作“现象”的一种普遍概括,但也有.鲜明的个}生特征..“狂”是熊先生诗书的象征用语。他在《梦游大海》中说:“少年狂发不牵犬,青春担笈下长安。”在《和胡海君》诗中,就直接自称“楚狂人”了。不过先生之“狂”和“子都之美”并不矛盾,此处只不过强调“狂”而已。“乌鸦凤凰同是鸟,何必问高匕低翔入霄无”所追求的是那种“风行水上,自然成文”“人籁悉归天籁”的“无法”的至高境界?
中间六句,是对诗书作者学术修养的要求。通过对涛书创作前后整个过程的生动描绘,把古代哲学大家墨子、杨子、孔子(嘲笑的仅仅是腐儒)、老子全都请来,师之友之,同游同憩,象征兼容并蓄他们的思想精髓,从而完善“天生德于吾”的“自我”。这样的自我,才能“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”。
最后两句,先生以诗、书具有的社会功能作结。杨雄认为,辞赋雕虫小技,壮夫不为;而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却说: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:”至于是“雕虫小技”,还是“经国大业”不言而喻,诗书的价值因人而异。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,提高作品的造诣,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创作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。
几十年来,先生通过“上下求索”,其学术和书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但他认为,一种成就的取得,与“做人”分不开。在做人上,他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。正直谦和,为人师表。对后辈,循循善诱,寄寓亲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。近几年来,慕名拜访、求教的络绎不绝,常常是前者未去,后者踵武,、不管来人年龄、地位如何,先生都一视同仁,热情接待,侃侃而谈,不计时间的长短。
在书法教育上,先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有时甚至超过他自己的书法创作。七十高龄时还亲自为儿童书法班上课,认真进行辅导。一名三岁幼儿写了一幅不错的擘窠大字横幅,先生竞装裱收藏,频频向来客展示,比自己创作一幅好作品还要高兴i先生奖掖后学,不遗余力,却不收书法弟子。对向他请教的晚辈,都是以书友看待。他认为,这样有利于转益多师,不致沾染¨户陋习,就连他在大学教过的学生也不例外。先生这样做,我们想还有一层意思:把交往感情远近的距离,留给别人去掌握,免受师徒名分的约束。
先生创作态度谨严,常让晚辈批评其书作,达不到一定的水平,绝不流向社会。晚辈了解先生的襟怀,都能“知无不言”。先生甘当人梯,十t当艺术“靶子”的大家风范,给晚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1995年元旦,先生看了保定市青年书法联展,即兴赋诗一首:“九五将飞龙在天,作书七十正当年。与君相约三千日,文馆争衡一百篇:”青年的点滴进步,他都为之动情。他把自己摆在和晚生同列的位置,以此激励后学。十年之期将届,争衡之举将行,晚生们的心情是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” 原载《中国书法》2004年第四期
熊任望
先生原名人望,祖籍江西南昌,八世祖迁居江苏靖江。高祖是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的入室弟子。书法宗颜,行书从《争座位》出。曾祖,祖父亦善书,父并善诗。家藏古籍书画,富甲一方。先生自幼即受文艺的熏陶,除祖辈手迹外,李兆洛、吴云、曾国荃、赵烈文等名家的法书风采,早已深深地印在先生的脑海。先生四岁学书,由其父亲授。上中学时,师从当地书家盛逸白、朱立先生。青年时,就读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,在丁廷洧老师家饱览自汉至隋碑拓160余种,又得亲炙胡小石老师风范,从此眼界开阔,志向高远1960年代,师事郑诵先、王传恭两位先生。广泛学习名碑名帖,特别是注重从古人墨迹中领会笔法,做到博涉多优,受到郑诵先先生的鼓励和赞扬,认为“拔帜书坛合有传”。 先生大学毕业后,曾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、河北文化学院。现为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。先生博览典籍,学识渊深,一生谨严,不求虚声。其学术和艺术成就极少公诸于世,直到晚年才出版专著《楚辞探综》和《屈原辞译注》,以及书法作品《临兰亭长卷》和《当代书法家精品集·熊任望卷》,受到世人的瞩目。
在书法创作上,先生强调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。他说:“不继承何以创新,不创新何必继承。”先生主张学书早期,老老实实地做古代书家的奴隶;后期则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主人。他在继承的道路上,几十年风雨兼程,一步一个脚印。最近还计划系统研习碑帖经典,以期对传统有更清醒的认识。先生根据自身的教训,曾发出“朱颜奋笔充豪主,皓首穷碑作小奴”的慨叹,并以此告诫初学者。先生主张碑帖兼容,崇拜古人但不迷信古人。他用多年练就的一双慧眼,对古人的东西去芜存精,做到“学古毋为假佐,标新贵有真知。”(先生语)因为先生有正确的书法理论作指导,所以自1980年代以来,逐步形成了以碑入帖和以魏人草的迥异于他人的独特风格 先生善作榜书,气势如山。作品丈二条幅“天行健”,力能扛鼎。收录在作品集中的八尺楷书对联“鼓腹饮河成鼹鼠,息心期海戒鸾凰”既有唐人的法度,又有南北朝的风骨。
先生书法,成就最高的的还属草书。初从孙过庭《书谱》入,得规矩;继攻张旭、怀素,复得连绵宛转之势。后又糅进魏碑的方笔,宛转中增添了方峻的笔意。一般草书,以圆取胜,和魏碑的方笔,属于两个范畴,审美的趣味不同,所表现的艺术气质也不同.方笔给人以方严峻拔,雄强伟岸的感觉,更显出阳刚之美。把对立强烈、距离遥远的方和圆两种笔法在草书中加以结合,表现了先生的胆识。跌宕的节奏,鲜明的韵律是先生草书的又一显著特点。好的节奏、韵律能营造“…回水转”引人人胜的幽美境界,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。再加卜力透纸背的笔力,给人以扎实沉厚,神情郁勃的美感。收入其书法集中的李白《将进酒》长卷,自作长诗《梦游大海》十条屏,以及《诗书畅想曲》长卷,都是先生这种审美价值取向的发挥和演绎:除楷、行、草外,先生偶涉篆隶,随兴所至,也颇能得自然之趣。
看先生的书法,善鉴者自会发现与其学养密切相关。先生是先秦文学研究生导师、楚辞专家。学术成就见于其楚辞研究专著,颇多自出机杼之处。先生还精于旧体诗的创作,律、绝俱佳,尤擅古风。他的书法多表现为“我书我诗,涛书相契”。在内容上,既有情意深沉一路,又有纵横万里一路,先生的诗创作思想,包括诗书境界、作背修养、诗书价值诸方而,在其《诗书畅想曲》中都有明确的表述:
诗书本无法。从心所欲即玑珠。兴来如临洛水,惊鸿游龙宓氏姝。兴去烟消云散,见狂且不见子都。乌鸦凤凰同是乌,何必问高飞低翔入霄无。
墨翟爱我为摩顶,袖手旁观有杨朱。千幅写罢骑牛云游去,收拾残局温良恭敬一腐儒。五岳归来知全性,忽觉天生德与吾。雕虫小道也,经国大业乎?
这篇古风激情飞扬、辞采华美、铺陈有序,集中体现了先生对诗书的认识和不懈的追求,前八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书的最高境界和创作过程。其最高境界就是从“有法”到“无法”,自然天成。诗人、书家即兴挥毫,洛神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的迷人形态跃然纸上。作罢回首顾盼,却只看到当时如痴如醉的癫狂之态,而子都之美,宓妃之艳似乎不见了踪影。显然,这是对诗书创作“现象”的一种普遍概括,但也有.鲜明的个}生特征..“狂”是熊先生诗书的象征用语。他在《梦游大海》中说:“少年狂发不牵犬,青春担笈下长安。”在《和胡海君》诗中,就直接自称“楚狂人”了。不过先生之“狂”和“子都之美”并不矛盾,此处只不过强调“狂”而已。“乌鸦凤凰同是鸟,何必问高匕低翔入霄无”所追求的是那种“风行水上,自然成文”“人籁悉归天籁”的“无法”的至高境界?
中间六句,是对诗书作者学术修养的要求。通过对涛书创作前后整个过程的生动描绘,把古代哲学大家墨子、杨子、孔子(嘲笑的仅仅是腐儒)、老子全都请来,师之友之,同游同憩,象征兼容并蓄他们的思想精髓,从而完善“天生德于吾”的“自我”。这样的自我,才能“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”。
最后两句,先生以诗、书具有的社会功能作结。杨雄认为,辞赋雕虫小技,壮夫不为;而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却说: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:”至于是“雕虫小技”,还是“经国大业”不言而喻,诗书的价值因人而异。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,提高作品的造诣,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创作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。
几十年来,先生通过“上下求索”,其学术和书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但他认为,一种成就的取得,与“做人”分不开。在做人上,他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。正直谦和,为人师表。对后辈,循循善诱,寄寓亲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。近几年来,慕名拜访、求教的络绎不绝,常常是前者未去,后者踵武,、不管来人年龄、地位如何,先生都一视同仁,热情接待,侃侃而谈,不计时间的长短。
在书法教育上,先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有时甚至超过他自己的书法创作。七十高龄时还亲自为儿童书法班上课,认真进行辅导。一名三岁幼儿写了一幅不错的擘窠大字横幅,先生竞装裱收藏,频频向来客展示,比自己创作一幅好作品还要高兴i先生奖掖后学,不遗余力,却不收书法弟子。对向他请教的晚辈,都是以书友看待。他认为,这样有利于转益多师,不致沾染¨户陋习,就连他在大学教过的学生也不例外。先生这样做,我们想还有一层意思:把交往感情远近的距离,留给别人去掌握,免受师徒名分的约束。
先生创作态度谨严,常让晚辈批评其书作,达不到一定的水平,绝不流向社会。晚辈了解先生的襟怀,都能“知无不言”。先生甘当人梯,十t当艺术“靶子”的大家风范,给晚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1995年元旦,先生看了保定市青年书法联展,即兴赋诗一首:“九五将飞龙在天,作书七十正当年。与君相约三千日,文馆争衡一百篇:”青年的点滴进步,他都为之动情。他把自己摆在和晚生同列的位置,以此激励后学。十年之期将届,争衡之举将行,晚生们的心情是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” 原载《中国书法》2004年第四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