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维群:“师魏传薪”师魏情——写给孙伯翔王树秋书法展
2019-10-15 20:58:27
——写给孙伯翔王树秋书法展
□姜维群
“师魏传薪”孙伯翔王树秋师生书法展,将于10月23日在广东茂名开幕。这个展览以“师魏传薪”四字为题,大美矣。
孙伯翔先生的斋名为师魏斋,一眼望去就知道以魏碑为师,以魏碑为学。作为当今书法界颇有影响力的他,在魏碑这个书法艺术领域中上下求索了半个多世纪,真可谓斋号与书法不改初心,且实至名归。
为孙伯翔先生的弟子王树秋,从青年时代追随先生,近四十年来不离先生左右,与魏碑不舍昼夜,堪为“师魏斋”之继承者。王树秋多年来不仅向先生学写魏碑,更是师魏斋中的践行人、鼓吹人。
中国人对“师”字是一种至尊心理,作名词的“师”是尊崇是尊敬,作为动词是师承,是学习效法。汉代王充说:“不入师门,无经传之教。”老师是知识技艺的教授者。作为后学后生,正如两千年前的荀子所说:“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,必先求贤师而事之。”
可以肯定地说,作为人即使有再好的天资悟性,必须求贤师、良师,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进益。
孙伯翔王树秋正是这样的贤师,与敏而好学的学生相遇了。传薪师魏传薪美,师魏传薪师魏情,真大美矣。
中国汉字有三千年的传承,流传有序,让人读到流传之变。师承也是一种谱牒,会记录下来书体的演变和衍化。孙伯翔先生的老师是原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,其崇碑尚碑且身体力行,对孙伯翔先生的魏碑不仅赞赏有加,更有期待。
作为弟子的孙伯翔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,成为当今魏碑书法领域的领军人物,他说:“王学仲老师继承了乃师徐悲鸿的创新理念,在魏碑上自得机杼,自有成法。”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加速器,孙伯翔先生继承了王学仲不懈探索的理念,终于走岀来一条“碑帖无町”新路,成为当代魏碑书法高原上的一座高峰。
王树秋在《对话魏碑》一书中这样说:“碑学兴盛两百多年来,历经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,形成了今天的局面。但回顾这段历史,当前对魏碑书体贡献最大的便是孙伯翔先生对魏碑笔法的重塑。孙伯翔先生找到并且塑造了方笔笔法。”
王树秋多年来陪侍老师左右,在寻找自己魏碑面目的同时,也在理论和观念上厘清孙伯翔先生的魏碑发展路,以给当今的魏碑热提供创新的范本,提供理念的参照。任何一个成功,偶然的因素很少,必然的因素很多。王树秋以清代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为始点,厘清一个魏碑笔法问题。
王树秋以魏碑的方笔着眼入手,第一次提出清代赵之谦是近世碑学的第一代人物,但是赵的魏碑受历史的局限,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阶段,其方笔魏碑是“帖骨碑面”,是用一直沿袭的写帖的方法来写碑。正因为如此,许多人认为方笔的魏碑是刀刻而非笔写,形成了二百年来的误读。
王树秋认为,孙伯翔先生还原了被长期湮泯的魏碑方笔笔法本质特征,为新时期的魏碑点画峻厚〔康有为语)的美提供了笔法之源,并论证了魏碑刀刻笔写的统一性。正本凊源,寻根冋道,王树秋探赜索隐精神堪赞也。
“师魏传薪”,重在一个“传”字,不无遗憾的说,当今社会许多老师“传艺”而不传道,这里的传艺必须加上引号,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”,可能吗?没有学识学养形成的理念,怎能写出雅气书卷气呢?老师野孤禅,学生必可怜。尤其是在书法业內有一点地位,有一些影响力的书法家,在创新上取其所需而不顾其余,听着是“蛙声一片”,实际是“一池两鼓吹”,古诗词有云:“喧喧两部乱蛙鸣,怎得似,啼莺睍晥(鸟色美好,鸟音圆啭)。”
师魏是传承,传薪是传承。没有真正意上的继承,就不会产生良好的传承。无真正意上的继承与传承,遑论创新?孙伯翔先生聚半个世纪的岁月,打开了新世纪魏碑书艺的新窗,看到天际上的朝云。王树秋在师魏斋的陶染下,用老师的创新理念,以《始平公》筑基,以《郑文公》《张猛龙》造房,最后用世人罕知的《霍扬碑》建楼,形成碑体的个人风貌,不能不说此是师魏斋的传薪之功,是王树秋的师承之绩,师生共同发力推启了魏碑大潮的一波新浪。
魏碑是书法领堿的艺术大课题,是书法当今备受关注的新课题。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当今的书法热,更没有哪个时代能比当今创新的迫切心强。在这样的情热下,以冷静的思考,以平静的心态,用安静的并非炒作形式的成功做法,去影响,去教益,是当今书坛需要的,也是亟需的。
“师魏传薪”孙伯翔王树秋师生书法展,以魏碑的正大气象,以非狂非怪的正风展示于人。做人宜正,书风宜正,以正示人,善莫大焉。
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,这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。沙中漉金,沙中淘金。相信孙伯翔王树秋师生的书法:
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
孙伯翔,1934年l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,字振羽,别署师魏斋主人。现代书法家。现为中国书协理事、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、天津市文联委员、天津市书协副主席。出版有《孙伯翔书法集》。
孙伯翔作品
王树秋 字子丰,天津市人,1960年生。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系。中国书协会员、天津市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。2008年被中国文联、中国书协授予"全国书法十杰"荣誉称号。
王树秋作品
(编辑 张之龙)